以太坊钱包最新版本下载

歐美留學 生科公費留學雙學人分享會Q&A (節錄)

今日在學術界大展身手的生科學者,過去也曾是在未知國度隻身闖蕩的科學少年──同時面對複雜的神經科學研究和異國文化衝擊,前輩們做了什麼準備才順利克服難關?同樣是做神經生物學研究,在英國、歐陸和美國會有什麼樣的差別? BioGroup 生技人才交流平臺與教育部國際及兩岸交流司 TaiwanGPS 計畫共同主辦《生命科學公費留學雙學人分享會》,邀請到翁仕明、陳俊安兩位公費學人分享他們的海外生科學研經驗,分享他們在歐洲、美國的學研見聞,及留學對他們的人生體悟。

 

(以下內容段落將簡稱翁仕明講者為「翁」或「翁老師」,陳俊安講者為「陳」或「陳老師」。)

 

Q:不知道是否可以給一些訣竅,在申請公費上比較容易出線?做了什麼能夠申請到國外?

陳:運氣還是佔了一部分。以我的故事來說,當時我沒考上的那一屆是我的朋友拿到留學資格。第二次考的時候,蛋白質化學這一科不知道如何準備,就把研究所的講義拿出來讀一讀,結果考出來題目跟當時講義的幾乎一模一樣。其實公費留學是一個手段,但並不是一定要考上才出國。不要全部賭在公費這項,只要表現夠好,國外教授幾乎都會給另外的支持,像我在英國時指導老師有另外提供額外獎學金,當時唸書的時候薪水都比現在還要高。

 

翁:我是先申請到學校,因為當時已經唸完碩士,也有好的成績和發表,是所上錄取前三名,基本上可以拿到獎學金。不過後來到了英國時,突然得知指導老師決定把獎學金安排給另個大陸學生,後來才決定考公費。我當時在人在英國,過的是臺灣時區的生活步調,兩天前飛回來直接參加考試。我認為關鍵在於口試,口試委員希望學生對未來已經有明確方向、有可實行計畫、且已經找到錄取學校,而我那時已經開始在做實驗了,這可能就是我最後出線的關鍵。

 

Q:會不會想要往業界發展?在臺灣發展生技的困難是哪裡?

陳:我在美國時想專心做學術,但直到現在基礎科學越做越紮實後,我認為兩件事並沒有衝突。好的產業需要基礎科學穩固,好的基礎科學也應該要有機會做成專利。我的實驗室在基礎科學的大方向上也有持續往業界的方向努力。這是相當重要的概念,博士學位學習的是「面對挫折、解決問題的方式和精神,有邏輯性、科學性的去分析問題」,學好後,連雞排都可以賣好。過度強調「產學」會淪為口號,政府應該要取消只看「產值」、「KPI」這種象徵數字,而是鼓勵科學家去嘗試、不要預設必然成功,才真的有機會成功。

 

翁:回學界前兩年我在食藥署查驗中心工作,主要是因為細胞治療 (Cell therapy) 如火如荼,他們希望找懂細胞、也有醫療界的經驗的人。臺灣在細胞治療法規面上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,最近相關法規上有大幅度改變、放寬了細胞治療。呼應陳老師說的,事實上在業界這一塊非常希望有學界背景的人能夠持續加入。在美國,Ph.D. 畢業的只有 10% 投入學界,90% 投入業界。在臺灣可能會擔心市場面、產業鏈大小等問題,但只要有創新性,臺灣一定可以做出非常有意義的東西。只要選定對的方向,Ph.D. 學到的精神可以延伸到業界。歐美巨獸模式不一定適合臺灣,一定可以找出其他契機的曙光。

 

Q:到非英語國家該如何準備,最大的困難是什麼?只會英文可以去嗎?

翁:大家常覺得語言是挑戰,但在德語區的學術環境、或說基本上所有學術圈中都是講英語的,除了某些工作人員只會講當地語言,否則在實驗室和校園中感覺起來大致上還是英語系國家。我在臺灣已經學過德語,在當地仍然繼續進修,原因是能更了解文化脈動、了解他們怎麼生活。即使講英文,面對當地人時還是會有文化背景造成的生活想法差異,如果能從語言了解,我相信生活上會更加融洽。此外,也要觀察要去的實驗室「是不是真的純英文環境」?是否有尊重所有實驗室成員,只要有非當地語言的成員在場,就都用英文溝通?

 

陳:英文是個溝通工具,只要科學的基礎夠紮實夠好就能順利溝通,但還是要適當的加強。

 

Q:如何在英美之間選擇?是否有各自適合的人格特質?

陳:我喜歡歐洲的歷史文化,且已經念完碩班、當完兵、當過助理才出國,知道自己要什麼、也不用再修課或實驗室輪習 (lab rotation),因此選擇了可以較快畢業的英國。不過,對於每年的進度要控管紮實,雖然我到處玩,但玩以外的時候幾乎都在工作。不過,科學界的主要驅動力 (driving force) 還是以美國為首,那裡也許較少原創性的想法,但團隊合作、企業化、資本化 (capitalize) 做出成果的能力,可以好好學習。

 

Q:對醫學系、醫生來說,選擇不繼續當醫師會面對很多取捨和壓力,怎麼面對?身為醫師的臨床經驗是否有帶來研究上的優劣勢?

翁:做實驗對我來說是學習的過程中想要維持的「興趣」,(會想要出國做生命科學研究)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弟弟也在做生命科學研究,以及我之前暑假在中研院工讀的經驗。做研究的過程很辛苦,但我也瞭解到我是真的有興趣,便一步一步摸索、慢慢前進。臨床經驗會是醫學生(做生科研究)的優勢,知道成果在臨床上代表的意義,也知道如何找資料。但相對的,因為醫師訓練是按部就班,因此缺乏身為科學家需要的突發奇想,直到經過訓練才逐漸內化成一位科學家。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把生活過得很精彩,不一定要具備某種特質,但是要認清每個選擇行業的好處壞處、前進方向。

 

Q:選擇學校的時候已經有目標的研究室?是不是要先聯絡到對方?

陳:我連絡的老師常都是非常有名氣的老師。申請時準備的 C.V. 已經非常完整,但如果不夠就可能要退而求其次。念 Ph.D. 時選擇的老師也還有機會細調,如果沒有非常強烈的偏好的話,不妨可以使用消去法,我當初是按照興趣用消去法去掉了果蠅、酵母菌之後,剩下的都還算有興趣。

 

翁:聯絡老師的時候常常會讓人擔心害怕,像有人覺得寫英文信、寄了幾封沒收到回應就很擔心,但事實上我們寄的信件在非常容易被歸類成垃圾信件,因為實驗室的 P.I. 一年到頭真的很容易收到大量的信件。老師不回信有可能不一定是你的問題,我那時持續將近 100 天每天寫 3 封信寄出去,最後收到回覆的不到 20 封,有一半是婉拒信。你要去的地方很遙遠,對方也不一定就要接受你,但只要是你要的,就不要想太多、踏出那一步。至於為什麼沒有選美國,是因為年紀已經較大、不適合長時間的修業,也因為念過碩班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。這是每個人的考量,大家可以自己選擇。

 

(全文已獲BioGroup生物科技人才交流平臺授權全文刊登)

https://twbiogroup.org/scienceList2.aspx?pn=61

 

>> 按讚加入1111粉絲團 活動不漏接
   m.myqueenbquilts.com/102448/ 

>> 加入1111 Line好友 掌握求職快訊
   m.myqueenbquilts.com/102450/

>> 工作新鮮事 都在1111 IG
   m.myqueenbquilts.com/102449/   

>> 最新職訓補助課-點我

    https://is.gd/axnylY

>> 產學合作 預約人才
      m.myqueenbquilts.com/128303/

11111111人力銀行生技大健康留學學人生命科學留學歐美BioGroup生物科技人才交流平臺